邮票,即邮资凭据。虽然在我国呈现得较早,但直到1912年12月14日,中华民国发行的《中华民国克复留念》和《中华民国共和留念》两套留念邮票才第一次印上了“邮票”两字,标志着“邮票”称号在我国真实开始使用。
邮票在我国最早被称作“人头”或称“老人头”。为何把邮票叫“人头”呢?本来,国际上前期发行的邮票多以国家元首头像为主图。比方1840年发行的国际上第一枚“黑便士”邮票,就是以英国女皇维多利亚的旁边面头像为主图。解放前的报纸,有时会刊登“收买人头”的广告。假设不知道这一由来,看了必定会吓一跳。
我国前期邮票多以“龙”为图画,所以人们又把邮票叫做“龙头”。1878年5月15日我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票面即印有“龙”的图画,直到20世纪50年代,乡村有人在购买邮票时,还称“买个龙头”呢。在我国前期正式公函中,也有称邮票为“图记纸”的,如1896年清政府总理衙门请求开办“大清邮政”奏折中,就有“先购图记纸张贴信面送局……”这样的文字,“图记纸”即指邮票。
邮票也叫“信票”,此称谓正式呈现在邮票公告或公函之中。此外,还有一些别称,如1880年,上海清心书馆出书的《花图新报》上有一篇文章,称邮票为“信印”和“国印”。1885年,葛显礼翻译英国皇家邮政规章,曾将邮票译为“信资图记”。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当地,邮票还有“邮券”、“邮钞”、“邮飞”、“邮资”、“邮资券”等别称。至于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则管邮票叫“士担”或“士担纸”,那是英文Stamp的音译。(黄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