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发问:“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把‘兵’字拆为‘丘八’,可是‘丘八’与‘兵’有啥联系呢?”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因为“兵”字虽然是上下结构,但并非上“丘”下“八”。从“兵”的字形演化能够精确的看出,上半部分开端是“斤”,下半部分则是“廾”的变形。
“斤”在古代是斧头的意思,比方成语“运斤如风”便是把斧头挥舞得像刮风相同,《孟子》中也有“斧斤以时入山林”。至于“廾”,其实是两只向上合拢的手,与拱手的姿态根本共同。这个部首很常见,比方“典”字,上半部分是“册”的变形,下半部分便是“廾”,上下合起来表明两只手捧着书册,也便是需求严厉严厉阅览的书本。
相同,“兵”字的上下部分合起来就表明用两只手向上抡斧头,所以“兵”既有“兵器、兵器”的意思,也有“运用兵器的人——兵卒或许戎行”的意思。比方《孟子》中“兵刃既接”的“兵”是兵器,《木兰辞》中“可汗大点兵”的“点兵”是清点审阅战士。因为既能够指兵器,也能够指战士,“兵”还引申出“战役、军事”的意思,如“兵家必争之地”中的“兵家”便是军事家。
“‘兵’字的意思咱们理解了,那么与‘兵’字形附近的‘乒’和‘乓’呢?”学生持续发问。这次我没有直接答复,而是鼓舞他们依据“兵”的解说以此类推。一个学生尝试着说道:“‘乒’是左面的人用手抡斧头,‘乓’是右边的人用手抡斧头,两个字合在一起的‘乒乓’,开始是不是斧头相撞的拟声词?”我必定了他的答案,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
举一隅能以三隅反,可见汉字与中国人天然生成是接近的。谁说中学生不能学会看似艰涩实则风趣的文字学呢?(柴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