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如今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时间: 2024-08-15 19:13:41   来源: 企鹅电竞pc-制作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魏武、谭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发表的《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说,旧西藏没有面向普通百姓的文化设施,如今,西藏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白皮书数字显示,西藏现有大型现代图书馆12座、博物馆2座、多功能群众艺术馆6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37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卫星站点22个、乡级文化站175座、村级文化室550余个。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西藏现有文化娱乐场所2596家,从业人员达18350人,各类文化旅行社、艺术广告装潢社、画廊、度假村、休闲林卡等3000余家。

  白皮书指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西藏文化发挥着逐渐重要的作用。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魏武、谭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发表的《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对西藏重要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维修,恢复开放了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巨额投入和大规模维修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

  白皮书说,上世纪80―9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共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帮助西藏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对昌都卡若、曲贡、山南昌果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填补了西藏史前考古的空白。特别是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人民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维修。2001年起,又拨专款3.3亿元人民币,用于维修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古迹。

  白皮书表示,2006―2010年,中央人民政府将再次拨出5.7亿元人民币,对西藏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维修保护。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魏武、崔清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发表的《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说,西藏文艺创作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藏族传统艺术在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后,各族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发掘继承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作出一大批诗歌、小说、歌舞、音乐、美术、电影、摄影等作品,不断完善西藏的艺术门类,丰富文艺形式,提高艺术水平。近年来,先后推出了大型乐舞《珠穆朗玛》,大型歌舞《金色岁月》、《多彩哈达》、《天上西藏》、《和谐颂》,话剧《穿越巅峰》,新编藏戏《朵雄的春天》,以及融京剧和藏戏于一体的新编历史剧《文成公主》等一大批文艺作品。

  白皮书说,这些作品题材新颖,民族特色突出,时代气息强烈,提升了西藏的整体艺术水平,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白皮书数字显示,近5年来,自治区直属的3个专业文艺团体新编剧目34台,7个地市专业文艺团体新编剧(节)目300多个,演出3000多场(次),观众500多万人次,获国家级奖40多个、自治区奖270多个。

  白皮书说,西藏文化的对外交流蓬勃开展。近30年来,西藏先后派出文化艺术团(组)360个,访问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访人员达4320人(次);先后接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艺术家前来演出交流。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刘奕湛、白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发表的《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说,西藏的宗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陆续恢复了各种类型宗教节日40余个。

  白皮书说,信教群众每年自由参加萨噶达瓦节、雪顿节等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西藏随处可见悬挂的经幡、刻有佛教经文的玛尼堆以及从事宗教活动的信教群众。信教群众家中普遍设有经堂或佛龛,经常进行转经、朝佛、请寺庙僧尼做法事等宗教活动。

  白皮书说,西藏和平解放后的50多年来,西藏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保持着本民族的服饰、饮食、住房等传统风格,每年如期举行各种传统节庆活动。与此同时,一些与封建农奴制相伴随的腐朽、落后、蔑视劳动群众的旧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被群众所摒弃,代之以现代、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白皮书指出,西藏每年举行的各种节庆集会,既有大量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如藏历新年、沐浴节、望果节、酥油灯节、达玛节、煨桑节、噶尔恰钦节、赛马会等,又有国庆节、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全国性和世界性的节庆活动,还创立了山南雅砻艺术节、昌都的康巴艺术节、日喀则的珠峰艺术节、林芝的杜鹃花节等现代民族节日。藏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新思想、新文化结合,为西俗文化增添了新的风采。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刘奕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发表的《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说,目前,西藏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座,住寺僧尼4.6万余人。

  白皮书说,藏传佛教是西藏大多数群众信奉的宗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保护宗教寺庙和文物古迹,不仅把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众多宗教活动场所列入全国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每年拨出大量专款做维修。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和西藏地方财政先后拨款7亿多元人民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物资,修缮了一大批宗教场所。

  白皮书说,西藏自治区和7个地市均设有佛教协会。中国佛协西藏分会办有西藏佛学院、藏文印经院和藏文会刊《西藏佛教》。国家创办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专门培养藏传佛教高级人才,西藏已有100余名活佛、高僧进入该院深造。寺庙学经、辩经、晋升学位、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正常进行。活佛转世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国家的尊重,已有40多位新转世活佛按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得到认定。

  白皮书说,国家把藏传佛教作为族民间传统文化给予有效保护。寺院的壁画、雕刻、塑像、唐卡、经卷、法器、佛龛等宗教文化载体,受到保护和修缮。大量宗教文献典籍得到抢救、整理、出版。各寺庙的传统印经院得到继承和发展,现有木如寺印经院、布达拉宫印经院等大型传统印经院近60家,年印经卷6.3万种,民间经书销售摊点20家。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魏武、谭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发表的《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显示,目前,西藏自治区全区命名的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19个,120个项目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白皮书表示,2003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和各地市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工作机构,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了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普查,对濒临失传的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白皮书说,大批藏文文献典籍得到及时抢救。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谚语集成、曲艺集成、民族民间歌曲集成、戏曲音乐集成、民间故事集成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西藏卷,结束了西藏文化艺术缺乏文字记载的历史,使大量重要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

  白皮书显示,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藏自治区及各地市成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对全区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将流传于民间的戏剧、舞蹈、音乐、曲艺、民歌、谚语、故事等文学艺术资料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研究,先后采录整理藏汉文资料3000多万字,发表有关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发行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长期以来仅靠师徒相承。白皮书指出,国家将收集、整理、出版《格萨尔王传》作为重点科研项目,设立专门机构、拨出专门经费,现已录制艺人说唱磁带5000小时,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120部、蒙古文版25部、汉译本20多部、学术专著20部,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等文种出版。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