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大的动物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与其他海洋生物一样,面临着全球变暖、海洋污染、食物来源中断、航运和其他人类威胁等日益严峻的挑战。
近日,一项由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分子生态学实验室领导的新研究对世界各地蓝鲸种群的数量、分布和遗传特征进行了盘点和评估,发现东太平洋、南极亚种和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侏儒蓝鲸亚种之间的差异最大。该研究发表于《动物保护》(Animal Conservation)。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Catherine Attard博士说:“为了保持物种的生物多样性,这些群体中的每一个都需要得到保护,有迹象说明,不同环境下的自然选择导致高级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蓝鲸种群在北太平洋东部和南太平洋东部,印度洋东部、南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北部之间有差异,但在南极群体中没有差异。”
研究中未曾发现近亲繁殖的证据,这对亚种和种群的潜在恢复是个好消息。然而,这一濒危物种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
须鲸(包括濒危的蓝鲸在内)的恢复现在受到多种人的因素的威胁,包括水下噪音、人为对海洋生产力的影响导致的食物供应的变化、环境污染物、船舶碰撞和渔具纠缠等。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之后发现建立在国际捕鲸管理委员会(IWC)几十年来改善濒危蓝鲸管理的工作基础上。”
在每个高级群体中,估计的迁移率为1%-4%,在高级群体中既有迁移个体(即无杂交迁移),也有混合种。
研究人员将鲸鱼种群结构拼凑在一起,发现南太平洋东部和北太平洋东部蓝鲸之间意想不到的相似性,这表明它们属于同一亚种,而不是目前分类为单独的亚种。
“虽然印度洋东部和西太平洋蓝鲸在高等级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引起的多样性而非人为影响,但我们的研究确定了东印度洋,西南太平洋和潜在的西印度洋与印度-西太平洋内的蓝鲸是不同的种群,”研究人员说。
该研究生成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全球蓝鲸基因组数据集,还结合了最近的卫星标记、声学和稳定同位素研究的信息,将遗传结果与蓝鲸种群的叫声以及典型的迁徙和繁殖模式联系起来。
研究人员表示,“基因组学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能确定种群分化,连通性和其他特征,从而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提供信息。”
“为了更好地了解蓝鲸和其他须鲸的适应能力,有必要进行全基因组种群研究并与环境条件作比较。如果这些威胁集中在与周围地区动物联系有限的地区,蓝鲸可能会局部枯竭。”
“因此,描述物种内种群差异的时空模式及其地理边界可以为人类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管理决策提供信息,以最好能够降低对这些广泛存在的鲸鱼物种的影响。”
1986年,国际捕鲸管理委员会(IWC)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缔约国从事商业捕鲸。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小组呼吁IWC利用这些研究发现来完善蓝鲸的种群划分,以更好的保护和管理蓝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