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学脉 吕品昌:百年耕耘 岁月留痕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发展历程

时间: 2023-08-31 19:39:09   来源: 作品

  原标题:百年学脉 吕品昌:百年耕耘 岁月留痕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发展历程

  1937年国立北平艺专雕塑科师生毕业合影(前排左一为王临乙,左四为王静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恍然已近百年春秋。回望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历程,不由心生感慨,百感交集…几辈人以自己的青春年华,滋养了中国雕塑界一棵耸立的参天巨木,岁月留下的是耕耘的足迹,更是历史和精神的积淀…

  据中央美术学院校史档案中历史沿革部分记载,雕塑并没再次出现在1918年成立之初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课程序列之中,而是在四年之后的1922年升格为高等美术专门学校并改称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之后开始设置雕塑课程,且在当时总课时中占据的比例不大,但留下了难得的史料。雕塑系至今保留了一部分那个时期十分珍贵的学生泥塑头像作业的玻璃底片。可以说 “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 是中国最早开设雕塑课程的国立美术学校。到1934年更名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后开始设立了“雕塑科”。

  从1920年代开设雕塑课程算起,迄今(2018年)已走过近百年的风雨历程。综合考量时代大背景、体系建制以及文化影响力等几大因素,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发展经历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初创萌芽期、探索成型期、转型发展期。

  1922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 升格并改称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之后慢慢的出现雕塑课程。

  1934年起更名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雕塑专业正式确立,以雕塑科面貌出现,科室下设“雕班”和“塑班”。 “雕班”和“塑班” 的概念等于把“雕刻”与“塑造”从技法上加以区分,其具体教育学生的方式已经无据可考。从1934到1937年间,有记录的教师是王静远、杨万林、白铎斋、吴南愚、王石之、王临乙等。从教师资源来看,当时雕塑科的讲授内容是从日本、法国、比利时学来的西方写实雕塑技法。教学指导思想是“半古典主义”“半现实主义”,学制三年。主要课程有素描、泥塑临摹、泥塑写生;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木工实习、石刻实习、金石学、篆刻、刻竹等课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北平沦陷, 国立北平艺专部分师生在校长赵太侔的带领下被迫南迁。1938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国立北平艺专与西迁中的杭州国立艺专(原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前身)合并为国立艺专。因此,今天的中央美院与中国美院的校史在这一时期是重叠的。时由北平艺专雕塑科主任的王临乙担任并校后的国立艺专雕塑科主任,长期主导雕塑教学与管理直至抗战胜利后两校各自复校原址。艺专南迁,历时九年,行程近八千公里,经停校址近十处,历经艰辛,坚持教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这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绝无仅有。这期间部分滞留北平沦陷区的艺专师生继续艰难办学,也保存和延续了雕塑教育的一支星火。

  抗战胜利后,1946年徐悲鸿受命复建国立北平艺专。随着王临乙等教员回迁,再加上滑田友、王丙召、司徒杰、宋泊、徐沛贞等加入,组成新的教师队伍,北平艺专的雕塑教学逐渐步入正轨。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西方雕塑和文化随着早期留洋学生的归来,开始在中华大地传播和实践。

  新中国诞生后, 1950年在原北平艺专等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用尽心思挑选的留法归来雕塑家们,组成中央美院雕塑系的第一代教学力量,创立了来自西欧的古典写实雕塑传统模式。始创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时,王临乙、滑田友先后担任雕塑系首任、二任系主任。当时任教于雕塑系的雕塑家有: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郑可、司徒杰、刘作中、凌春徳、范文龙、邹佩珠、傅天仇等, 王合内当时在学院上法语课程,后来转为专业教员教授动物雕塑课 。这批教员构成了雕塑系第一支规模化的教学队伍。

  1950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统一确定雕塑系的本科学制为五年,学习总体设计是:前三年打基础,四、五年级学习艺术表达,学习研究的主要课题就是写实人物塑造的全部知识。这个学科规划符合留法一代教师对于写实雕塑学习规律的认识。1953年,雕塑系开办了两年的研究生班,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更加专业的雕塑人才。同时,雕塑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思路:一方面派遣钱绍武、曹春生、司徒兆光等人去苏联留学;另一方面请苏联雕塑家来美院授课。1956年曾聘请苏联著名雕塑家尼 • 尼•克林杜霍夫开办了雕塑研究班。

  到1950年代末,开始受苏联等东欧国家影响,将社会主义写实雕塑系统化地引入中央美院雕塑教学体系。 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北京十大建筑雕塑创作为中心的大型纪念性雕塑,成为这一时期新中国纪念性雕塑艺术的代表作。

  至1960年代初,随着留苏教员钱绍武、董祖诒、曹春生、司徒兆光、王克庆等先后归国,形成了中央美院雕塑系的第二代教学力量。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刘士铭、于津源、刘小岑、王育中、潘绍棠等加盟,加强完善了社会主义特色的现实主义雕塑教学系统。此时留法留苏的两代教师共同执教雕塑系,在审美观念上与社会现实贴得更近,技法更完整全面,教学体系更成熟。

  上世纪50年代未至1970年代是“反右”和“文革”的非正常时期,雕塑系教学秩序遭到破坏。然而从“反右”之后,虽然各种运动就没有间断过,但伴随着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热忱和向上的精神给了大家以勇气和信心,克服了种种困难和干扰,保持了教学的延续性,并且认真地将来自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影响,尽可能地在理解和讨论之后在教学中得以实施。

  “文革”结束后 ,1978年起恢复招生,由于教师队伍还需要逐步恢复 ,雕塑系每两年只招收一届。1982年起开始恢复逐年招生,每届10人左右,由此进入正常教学模式, 从而延续和巩固了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苏、法结合写实雕塑教学体系 ,时任系主任是傅天仇。 恢复招生所带来的时代性重大变化,特别体现在了时任副院长刘开渠主持的第三届雕塑研究生班的招生和授课,这个班的毕业作品展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界的一件大事。

  1986年,钱绍武从傅天仇手中接过接力棒,任雕塑系第四任主任。教师队伍完成了第一次交接班,从以留法教授为主过渡到以留苏教授为主。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员不同的教学理念,实现“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氛围,中央美院雕塑系在1985年正式成立工作室制:第一工作室教员是司徒杰、郝京平;第二工作室傅天仇、刘小岑、吴竞;第三工作室董祖诒、曹春生;第四工作室钱绍武、司徒兆光、孙家钵。四个工作室制度的建立,充分的发挥几位教授各自的教学长处,保证教学指令的始终贯彻和教学风格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写实雕塑的大框架下形成“有细微差别”的学术建设格局。这一时期在央美雕塑系任教的还有盛扬、陈桂轮、吴竞、刘家洪、张大生、尚晓风等。1988年段海康、隋建国和孙伟陆续留校。

  1989年曹春生接任中央美院雕塑系第五任系主任,时有教师14人。至此,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完成了现实主义雕塑教学体系建设。经过正式建系四十多年的耕耘,雕塑系的留法、留苏及本土培养的三代教师在欧洲写实主义基础上,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雕塑道路;同时,初步整理出一套能为写实主义审美所容纳的中国本土的传统雕塑发展线索,真正的完成了第一代教育家提出的“西体中用”的期盼。这套教学体系对中国的现代雕塑教学起到启蒙和奠基的作用,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迄今为止的现代雕塑教学和这块奠基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历任教员的学习背景,以及中国这几十年以来雕塑人才的成长来看,中国现当代雕塑艺术的成果无一不是这个系统培育的结晶。

  上世纪80年代中末期在改革开放新局面下,雕塑系根据社会的发展对教学体制做调整,逐步吸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优点和国际当代艺术的新观点、新技术,注重培育学生基于扎实基本功上的创造性,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90年代中后期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因中转办学、校址搬迁、扩招政策以及学院外当代文化思潮带来变动和机遇,孕育了教学体系改革的开端,正式展开教学体系的全面调整。雕塑系教学改革领全校、全国之先,积极吸纳世界当代文化养分,突破学院内单一的社会主义写实雕塑教学体系,纳入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教学内容,真正的完成与国际教学模式接轨。1995年雕塑系调入吕品昌主持陶瓷工作室,1996年聘任香港著名雕塑家文楼先生任客座教授并成立“文楼金属工作室”,从而拉开了雕塑材料教学改革的序幕。

  1997年,隋建国接替司徒兆光为雕塑系第七任主任。这时期先后成为雕塑系教学的主力有:孙家钵、 段海康、 隋建国、 孙伟、陈科、王中、 于凡、吕品昌、王少军、张伟、王伟、杨靖、周思旻等中青年教员。这是一批年轻有为的教学骨干,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敏锐的文化自觉性,依靠对自由创作的渴望进行现当代雕塑形式语言的探索,并把个人探索的成果试用于教学当中,丰富了国内的雕塑教学内容,改变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几十年以来仅靠写实雕塑教学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渐得到了学院内外的肯定,很及时地为中国雕塑的教学以及创作“现代化”发挥了作用。这一次教学体系改革的最大成果,是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教学模式,即传统写实雕塑教学体系和现代材料及观念教学体系并举的“双轨制”教学,符合内外因素的合力作用。改革由谨慎的试验开始,逐步扩大,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形成今天的教学格局,是雕塑系有史以来最大动作的教学改革。

  2006年后至今,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最新阶段,其重要特点是在上一阶段所搭建好的构架上继续深耕,同时注重在社会影响力方面持续开拓。至此,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2008年吕品昌正式接任中央美院雕塑系第八任系主任,在教师队伍和教学空间的建设和管理上采用了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政策,由原来的单一结构变成了面向社会的多元化格局,雕塑系的发展形态趋势更显积极活跃。除前述系教员外,又有雕研所的展望、姜杰、秦璞、张德峰、肖立、张宇彤充实到教学队伍;随后孙璐、曹晖、牟柏岩、胡泉纯、耿雪、李展等又相继加入系教师团队,在编教员达到22人,梯队层次分明。经过近几年的细微调整,雕塑系如今已形成四个学科方向的六个导师工作室的教学格局。即写实传统方向的“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材料观念方向的“第三工作室”和“第四工作室”,公共艺术方向的“第五工作室”以及中国民族民间传统的“第六工作室”。再细分的话,“第一工作室”的教学重视雕塑基础,汲取中西造型语言之长,继承和发扬学院教学传统。“第二工作室”则是较为纯正的苏派教学体系的延续。“第三工作室”更偏重于当代艺术范畴的观念与实验,而“第四工作室”强调现当代雕塑材料语言的研究与实践。“第五工作室”以公共艺术为主导教学方向,关注并研究当代环境,空间营造。 2009年正式设立了以“中国传统雕塑研究”为教学方向的 “第六工作室”,其课程从传统的文化语境入手,从教学理法上深入,系统性全方位展开教学和匠心训练,强调传统造型审美的传承和运用,有效地建立起了中国传统雕塑教学体系,形成了当代雕塑教育特色鲜明的与法苏模式并驾齐驱的两个教学系统。

  2007年新年联欢会,雕塑系王伟、张伟,于凡三位老师分别扮演徐悲鸿、靳尚谊、潘公凯三位校长的剧照

  在完成学科拓展之后,雕塑系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于社会,聚焦全国,在更大、更广阔的层面去探索雕塑人材培养模式,做推动中国雕塑事业发展和搭建中国青年雕塑人才交流平台的工作。

  2008年起,中央美院、中国雕塑学会和美协以及大同市人民政府合作举办了第一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全国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岂今为止,这个交流平台已经做了10年,展览和评奖活动慢慢的变成了青年艺术家们热爱的各院校热情参加的一个重要展览活动,“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始终秉承提携青年、挖掘新人和培养雕塑人才的宗旨和目标,起到了促进雕塑教育事业发展,增进学术交流的作用,成为国内雕塑界面向全国美院青年学生的最高奖项。

  另外,“钢铁之夏”国际钢铁创作营,“经典再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复制工程,北京植物园“12.9运动”的雕塑群,平谷冀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纪念雕塑群,湖南岳阳棚户区艺术改造项目等等,这些都是教学与创作相结合的,学术与普及的结合,高校教育与地方发展结合,让在校生更好地迈向社会。在学院内,我们也搭建起了许多有利于雕塑人才培养的学术平台:“潘绍棠雕塑艺术奖学金”、“我的2017”雕塑系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年度创作奖、“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奖学金”、“九色石雕塑论坛”等等。这些举措使得雕塑系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不但覆盖全国,并辐射至国际。

  作为中央美院的传统学科、骨干院系,雕塑系在近百年的历程中, 经历了几次新老教师队伍的交替,几代人的接力棒传递,同时也有几次教学系统方面的调整, 雕塑系成为了有厚重深沉的历史积淀、有源流分明的学术传承、有枝繁叶茂的文化成果和有人才辈出的大师摇篮。 在这前后几个时期的发展进程中,雕塑系一直占据着中国雕塑教学的领军位置。 建系伊始即成为国内同行业标杆,到教学改革大潮中担当兄弟院校的引领者,再到新时期率先高举“双一流”学科旗帜,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各历史时期都在持续不断地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并且越来越显著。

  回望过去,岁月既是我们的根,亦是我们赖以前进的动力;展望未来,我们也必将与中央美术学院一起,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中国雕塑前行的领航者…

上一篇:高校本科学制:一般为四年或五年
下一篇:每日一词 优化消费环境三年举动 three-year action plan to optimizehe consumer envirment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