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漫谈 杨冬白:艺术创作的多元探索与情感表达

时间: 2024-06-18 04:10:56   来源: 作品

  “无人之境——杨冬白、史金淞雕塑双个展”正在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展出,此次展览以“无人之境”为主题,通过杨冬白、史金淞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探讨“无我”境界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致敬。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进艺术家杨冬白的雕塑世界,感受其作品中充满张力的生命与自由之美。

  编辑:杨老师您好,您能为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艺术历程以及您是如何明智的选择从事艺术创作的吗?

  杨冬白:在我出生的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艺术是简单而神圣的,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境,与现在社会的价值观所不同,少了几分浮华,多了几分对于艺术的向往。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父母和他们的朋友都是艺术从业者,这使我自然而然地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进入了玉石雕刻厂的中学,开始有效学习艺术,这段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培养了我的做事方法,也塑造了我的性格。尤其是关于传统工艺方面的学习,促使我了解到做事情需要有一定的方法论。到了80年代初期,我开始自学雕塑、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但我凭借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不断探索和尝试。

  80年代初期我开始研究抽象造型,这期间我的作品获得了全国美展的金奖、全国体育美展银奖,使我备受鼓舞。85新潮时期,是青年艺术家们兴起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热潮开始。我们阅读哲学书籍和当代艺术史,试图理解和把握时代的脉搏。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也参加了“ M”行为艺术的活动,并将其融入到我的艺术实践中。后期,我开始思考艺术的本质和意义。我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形式和技巧的表现,更是一种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和表达。于是,我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达上,试图通过我的作品传达出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90年代初期我决定出国深造,逐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文化素养。我选择了日本,因为那里有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和先进的艺术理念。在日本,我开始系统地学习雕塑的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又被聘为日本的国立大学副教授从事雕塑教学工作。在这十多年里接触到了更多的国际艺术与思潮。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考怎么样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作品。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我始终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和尝试。

  编辑:“山”这个字,常常会出现在您的作品标题中,比如《空山静怡》、《江山卧游》、还有直截了当的《山》系列,请问“山”对于您,或您的创作而言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杨冬白:作品名字里写的“山”实际上都是属于一种想象性或者概念当中的“山”,它不是我在现实当中要做一个“山”的造型,我看山看的特别多,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关系,走过全国各地的山水特别多。其实对我们都市人来说,看到真正一座大山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还是很震撼的。置身于山水之中,画山水画,最终到达“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哲学境界。

  所以从当时我就对“山”这个题材特别感兴趣,其实在我20多岁画山水画的时候还是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我感觉艺术家在面对各种艺术流派、表现题材的时候实际上可选择的有很多,那么经过常年积累之后,慢慢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观点就影响了创作时的内容和形式。几十年的创作经历让我发现山水的可表现性非常多,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又可以是象征性的,这种“无形”的概念显的更有趣。所谓的“山”,在大自然中高低起伏,积水为河湖,凸起为群山,此为自然风貌,在具体抽象之间转换,此为有形无形之间的畅想、转换。

  编辑:您刚讲到雕塑创作,我们得知您在作品中有很多不同的材料,您会有比较偏爱的创作材料吗?

  杨冬白:雕塑创作对我来说,不单单是塑造形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因此,在选择材料时,我更看重的是材料能否与我的创作理念相契合,能否帮助我实现预期的艺术效果。至于是否有偏爱的材料,我想说,我并没有特别偏爱某一种材料。因为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可能性,它们各自具有不一样的质感、色彩和纹理,可以为我的创作带来不同的灵感和启示。

  学习很多材料的变异和表现,木头的特性、软硬、粗细、色泽,金属的表现,各种金属的切割、打磨、焊接,以及石头等。这里面有技巧性和表现性,体现了材料的象征意义,也包含着材料的变异和表现,体现了艺术观的升华,个人素养与艺术业界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个人价值和个性。我喜欢有挑战性的事物,这需要技巧和个性,而这份个性独属于我,使我在艺术之林里面有一席之地。艺术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和追随的过程,艺术的本真是创造。

  在我的作品中,你可能会看到石头、木材、金属等很多材料的运用。这是因为我会根据创作的主题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材料来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还有气质。有时候,我会选择坚硬的石材来塑造有力的形象;有时候,我会选择柔软的木材来营造温馨的氛围;而有时候,我也会运用金属材料的冷峻和光泽来传达一种现代感。因此,对于材料的选择,我更注重的是它的适应性和可能性,而不是单纯的偏爱。我相信,只有不断尝试和探索很多材料的可能性,才能在雕塑创作中不停地改进革新和突破。

  杨冬白:我对于观察不一样的材料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就像我看到某个现象时,会同时思考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思考方式,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进而达到通透的境界。我记得在一次学术对谈中,李向阳先生看了我的作品后说过我的作品实际上都是“反着走的”,雕塑讲究的是体量感,而我的作品很多都是压扁的,或者将绘画的平面性融入到雕塑中。

  这种创作语言在我年轻时便开始产生了,我一直在探究为何会产生如此多的艺术门类和画种,我觉的这背后的原因是各种艺术形式的特性和局限性所决定的。比如,油画擅长色彩关系的平面表现,但其局限也在于平面性;而雕塑则是立体的,它依靠质感、机理、空间造型等元素来表达,不适合表现色彩。因此,我会尝试将雕塑的局限性或不足转化为一种新的特性,从而创造出更具可能性的艺术形式。这种思考方式很有趣,也是我创作方法论的一部分。同时,我们那个时代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和观察,而非依赖传统的知识结构,因此就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和尝试很多材料和方法,你可以从正面做,从背面做,也可以从侧面做,我觉得这是很随性的,也是很有趣的过程。

  编辑:可以聊聊此次展出的几件摄影作品吗?它们跟您的雕塑作品之间有什么关联?

  杨冬白:传统教条式的镜头、相机、光圈并非产出优秀摄影作品的必要条件,手机摄影改变了我对于摄影的看法,摄影的重点是怎么样看待这样一个世界,如何寻找摄影对象,并将其表达出来,摄影技术只是其背后的冰山一角。不同于以往将作品打印在纸制品上,我将其通过铝板、镜子、玻璃等体现,叠加油画与其他材料,更加表现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张力。

  关于此次展出的几件摄影作品,它们确实是我用尽心思挑选的,每一幅都承载着我独特的情感和视角。这些作品捕捉了生活中的瞬间与细节,通过光影的变幻和构图的巧思,将那些平常却富有诗意的画面定格下来。在创作这些摄影作品时,也体现了我雕塑创作的方法与理念。虽然雕塑和摄影在表现形式上不一样,但它们都能表达出内心世界、传递情感与观念的重要方式。通过雕塑,我可以用三维的空间形态展升级;而通过摄影,我则可以用画面捕捉有趣的瞬间。

  这次展览,我特意将雕塑与摄影作品并置展出,希望观众能在欣赏中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我相信,艺术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跨越媒介的界限,触动人心、引发共鸣。我希望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能够感受到我所要传达的情感与观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生活的美好与丰富。这次展览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挑战。我很高兴能够有机会与观众分享我的创作成果,也期待听到他们的反馈和意见。我相信,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能不断汲取新的灵感和动力,继续在我的艺术实践上前行。

  编辑:这次在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办展览,不像是一个传统美术馆白盒子的形式,那在这样一个空间当中,您觉得作品本身产生一些新的联系或者对话吗?

  杨冬白:在艺术创作中有几类,一类是和艺术相关、和环境相适应的,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体现了创作方法和个人风格。还有一类为艺术超越环境,不受环境所制约,有自身的张力,能形成自身的属性,它具有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时代性,以及语言表达性。还有一种理想的境界,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特性,作者追求作品本身的内在力度和内在原理。

  我认为这次在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举办展览,其非传统美术馆白盒子的形式为作品带来了全新的联系与对话机会。此次展览的空间是以新古典建筑,而体现的又是一种奇妙的具有识别度的空间,对这种环境空间其实是产生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创作平台,它要求作品与之形成独特的互动,展现出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的展示效果。在我看来,艺术作品并非单纯受环境制约或与之适应,而是应该具备超越环境、独立于环境的审美力量。优秀的作品无论置身于何种环境,都应保持其独特的魅力与张力,成为空间中的主角,而非仅仅是环境的装饰。

  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富有挑战性的环境,这使得我的作品得以在这个空间中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作品与环境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对话,相互映衬、相互激发,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而深邃的艺术世界。因此,我认为在这个空间中,作品本身确实产生了一些新的联系与对话。这不仅体现在作品与环境的关系上,更体现在作品所传递出的独特审美体验与思想内涵上。我希望观众能够在这个空间中感受到这种全新的艺术体验,与作品共同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

上一篇:【48812】“刻舟者的不系之舟——将雕塑作为办法”开幕
下一篇:初学者福利!10款免费3D软件推荐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