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田园物语:当代风物雕塑作品邀请展】品鉴式及研讨会在北京现代艺术学校开展
2022年7月9日,“田园物语——当代风物雕塑作品邀请展”品鉴式及研讨会等相关活动在北京现代艺术学校开展。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办,北京现代艺术学校、北京九朵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给予了大力支持。
现场出席活动的嘉宾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博导,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马赛教授;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文科二级教授、博导彭吉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二级教授,博导周星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博导董书兵教授;北京现代艺术学校校长孙艺女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艺术学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清华美术》主编张敢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博导陈辉教授;《雕塑》杂志主编,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朱尚熹先生;《中国雕塑》执行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宋伟光先生;独立策展人,天津美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创研部部长唐尧先生;此次展览艺术总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许正龙教授;此次展览学术主持,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李玉仓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导师冯崇利副教授;北京九朵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周辉女士;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牛小凤副教授;北工大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外聘研究生导师赵覃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当代工艺》副主编钱亮先生;北京服装学院教师李颖女士;青年作家、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特约撰稿人宋扶日女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康悦女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育研究所研究员王冬冬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孟祥轲先生;北京现代艺术学校副校长,艺文画廊总监孙琪惠女士;北京化工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研究生导师冯祖光先生;雕塑头条主编王伍先生。出席现场的嘉宾还有清华大学在读博士:陈博贤、潘俊豪、金奕奕、朱广、邹海萍、高满君、岳明月、赵峰等,以及凉爽、刚毅、严旭、庞玉婷、张慧中、王艺函、董子钰女士,展招举、赵毅伟、范晓辰先生,展览访谈小组成员清华美院雕塑系学生吴雨潘等。
线上出席活动的嘉宾有: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傅中望先生;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黄胜教授;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生导师,器物雕塑工作室主任娄金先生;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金善珍女士;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在读博士赵嘉副教授;慕尼黑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李金泽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孟彤、刘烽;以及展览访谈组成员(清华美院雕塑系本科在读学生)于闯、张恺洋、李欣桐、尹青淋、苗金。
出席现场的还有书画频道、今日头条,搜狐,腾讯、百度、爱奇艺,中国美育网、北京青年报、亦城时报、亦庄新闻、大兴报等媒体代表。
本次展览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柴鑫萌作为品鉴式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并宣布展览品鉴式正式开始。
教育专家代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北师大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现代艺术学校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理论家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艺术学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清华美术》主编 张敢教授 致辞
展览艺术总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雕塑》执行主编 许正龙教授 致辞
许正龙《朵云》优质锡青铜 36cmx26cmx60cm 2013年 收藏编号:
《朵云》作品收藏,作品中“天、地、人”依仕女的发饰与服装串联,山石、云朵透露端庄、神圣之感,用色灵动,造化天成,彰显中式智慧。
北京现代艺术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任(从左到右:孙琪惠女士、彭吉象教授、周星教授、孙艺女士)
北京现代艺术学校特聘教授聘任(从左到右:孙艺女士、许正龙先生、宋伟光先生、朱尚熹先生、李玉仓先生、孙琪惠女士)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科二级教授、博导,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彭吉象教授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嘉宾剪彩(从左到右:许正龙教授、马赛教授、彭吉象教授、董书兵教授、孙艺女士)
展览以“风物雕塑,诗意田园”为主题,汇集当代以风景与物品为表达载体的雕塑家作品,以家园文脉为根基,通过寄情自然、托物言志、和合造物等板块,探索当代风物雕塑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的艺术家文作(访谈/创作感言/作品)是珍贵学术资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研究的专项课题提供精品文案与佳作范例,通过公开展览和出版画集、文集等,进一步让各界艺术爱好者对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风物”的运用知道及个案性认识。
学术研讨会于14:00开始,围绕主题“风物雕塑,诗意田园”线上及线下同步展开。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副教授李玉仓作为学术主持,为研讨会致辞。《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先生与《中国雕塑》执行主编宋伟光先生作为研讨会主持人,主持整场研讨活动。
本次品鉴式及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以“田园物语——当代风物雕塑作品邀请展”为核心,汇聚了当代雕塑领域内著名的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知名学者、研究人员,呈现了以风景与物品为载体的雕塑作品,也承载了艺术家对于人与自然、与物共生的学术思想和生命体悟。通过此次研讨会及活动的开展,为风物雕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其提供了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
湖北武汉人。1982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装饰雕塑专业。现为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作品被国内外多个美术馆和艺术机构收藏,并在城市景观中永久陈列。
艺术家采用楚文化中传统元素作为作品榫接的构件,并用大漆饰以作品表面。在艺术家看来,榫和卯是一种关系的语言,是涉及凸和凹的关系的艺术,将这种关系理解为艺术家和材料的关系。榫卯不同的接点就像不同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生命关系,今天这个时代特别是关系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过去是人和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现在其实人与人的关系慢慢的变成为了一种间接关系。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北京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江西名人雕塑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芜湖国际雕塑公园、成都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公园、意大利CASORIA博物馆、瑞典ARBOGA雕塑公园、西班牙巴塞纳CCACO和合之道雕塑公园等地永久收藏。
出版《中式物语》、《和合之道》、《中和坊》、《时空铭》、《雕塑概论》等著作与教材,讲授的《雕塑构造》为首批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曾获清华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中国雕塑史论奖等。
山水田园,里外上下皆是宝,物质与精神财富并存,为了整体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在生态可持续进程中,人们如何协调与平衡?
陕西西安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德国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国际雕塑中心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曾竹韶艺术奖学金”评委,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初评、复评委员,《雕塑》杂志编委。
本组帆船雕塑的造型,源自于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漕运船只,此种船只比较扁平,大多数都用在货运,船舱容量较大,以单桅帆船为主。如今这种造型的船只慢慢的变成了了历史,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运河文化的代表性印记和符号。作品结构上通过虚实的穿插、节奏的变幻,呈现出若隐若现的空灵之感,给人一种跨越时空的视觉体验。
山西太原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我的作品不多说什么了,谁看都明白,就是树和山,而且这些都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下面节选一段发表于《艺术评论》2017年第9期的文章来说明并请同仁批评指正。
“我的第一个作品系列是开始于俄罗斯留学期间的1993年,完成于2006年的反复创作了十余年的“风景山水”。由于做过一次比较大的个展,这个系列至今被看作是我的代表作而被同行乐道并常常疑问为啥不继续做下去?这批作品固然对我很重要,是我思路的发端,也是自己所熟练掌握的列宾美院古典雕塑学统与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意趣汇聚的结果,或者简单说是中国传统题材与内容的一次较成功的三维立体转换,这种转换虽然在当时算是超前,至今仍能被观众接受,但因其本属西方视觉审美范畴,内心有不甘而终放弃继续了。”
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雕塑中心会员。
主要艺术品收藏: 《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永久收藏(驻土耳其·大使馆);《舟》作为上海市政府赠送给瑞士巴塞尔市的友好城市雕塑立于瑞士巴塞尔圣约翰公园; 《静水流石》、《雨》系列三件被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 《遗传》被中国远大集团永久收藏;《铁壳船》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雨》被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雨》系列三件被中国美术学院永久收藏;《莲韵清风》被杭州市武林广场永久收藏;《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被杭州萧山机场T3航站楼永久收藏;《木罅生华》系列两件被湖北美术馆永久收藏;《静水流石》被苏州阳澄湖美术馆永久收藏;《静水流石》、《上善若水》被海尔集团总部永久收藏;《静水流石》被阿里巴巴总部永久收藏。
个展:2021《趣计划:看不见的跷跷板》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杭州;2020《关照与移情:平衡中的世界—沈烈毅满塘里装置艺术展》 安吉蔓塘里自然村;2020《风中之风——沈烈毅个展》 无锡万科运河外滩美术馆 ,无锡;2019《看不见的跷跷板——沈烈毅个展》 上海腾飞大厦,上海;2019《沈勤/沈烈毅双个展》瀚阳艺术中心,杭州;2018《跷跷板:沈烈毅装置艺术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18《“日常之上”——谭勋、沈烈毅双个展》瀚阳艺术中心,杭州;2017《沈烈毅2017作品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6《以水为徒》沈烈毅个展,Art Front Gallery,日本东京。
“灰色”系列是沈烈毅今年的新作,也是他对人生特别是疫情下的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人们常用黑白分明来形容一个人敢爱敢恨的性格,一件事的爽利,但是绝大时候,灰色是人生的常态。如果用太极图来表示,灰色就是黑白两色中间的那条线,但实际上这条线是虚的、不可视的,甚至是玄妙的——是何时、究竟是在哪一个点,白色开始向黑色转化的呢?我们不得而知。另外,灰色其实也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比如中国画讲求“墨分五色”,这五色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不一样的层次的灰,赋予了一个事物无穷的丰富性。
江西上饶人。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首届教育部普通高校艺考招生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雕塑大赛评委会委员。
作品的表达取法于写意,追求神似,探索材料语言的内在情感,体现弃浮华而归真朴、不尚繁复而独超物表的精神内涵。
吉林长春人。现任吉林省四平职业大学讲师、北京九朵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曾参与98中国雕塑艺术博览会、中国当代雕塑——阿克苏情节城市雕塑作品展、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第五届全国体育美术展览、中国雕刻艺术节雕刻作品大奖赛、2002中国北京·城市雕塑艺术展、第二届蓝色空间——主题雕塑国际邀请展、黄天厚土雕塑大展暨《雕塑》杂志创刊十周年邀请展、第三届中国曲阳国际雕刻艺术节、作品被大连五环雕塑艺术博物馆、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等收藏。
作品以乡村音乐的典型乐器吉他为形象切入点,用拟人的手法将其解构并重构为一对相拥之男女,体现阴阳相生、琴瑟和鸣的“和合之道”,奏响了一部极富诗意的田园协奏曲。
浙江临海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清华美院雕塑系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协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城市雕塑文化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家奖“山花奖”专家评委。
作品以一种诗意表达手法,表现了人在山石云雾中陷入遐想达到逍遥的状态,表达了当代人希望摆脱现实束缚,自由自在游弋于自然中的畅想。
陕西西安人。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教授、西安美院雕塑系研究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国家级雕塑展、冲突与选择第二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重新洗牌、深圳/北京国际建筑双年展、城市与雕塑的对线艺术北京 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刘海粟美术馆年度雕塑提名展、出境 广深港澳当代艺术展、第二、三、四、五、七届中国.宋庄当代艺术节、 2008/2009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第一二届中国雕塑大展、你西我东 当代艺术展、上海世博会工业记忆国际雕塑展、首届中国雕塑双年展、去媚——中国当代艺术2011广州三年展、国家博物馆中国百年雕塑大展、2012上海静安国际雕塑邀请展、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等展览。多件作品被被美术馆、市政府及个人收藏。
将扇子上半部分或更多处的草编打开,使这些棕草叶自然地伸展开,并将长的草叶丝结节相连。是对扇子原有的我们熟知的编制方法、既定程序、呈现方式的重新解读使其回到物的原意,那些在空间中随意蔓延的草叶,它们的连接、结点也是对既有空间新的介入和联系。
以雕塑、影像、行为等为主要媒介进行创作,探讨人与自然、科技及城市进化等母题。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利用具有见证当下科技文明的电子废弃垃圾为雕塑材料,通过电路板特殊的肌理和质感,挖掘这样一种材料的表现力,利用它们的材料特质,呈现出一种令人触目惊心的“美丽”。它始终围绕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而展开。
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照明学会室内照明专业委员会委员。
泥土与似墨色般的光影相互交织、浸润,不锈钢的简洁、精致与铸铁的厚重、粗犷相互融合,以写意的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崇高与神秘,表达了矛盾、相容、冲撞、共生……的文化意象,引人思考“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永恒主题。
北京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北工大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外聘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会员、苏州市雕塑协会会员。
以“荷”为题进行对于物态和传统意象的探索,创作了一系列古代高士卓然不群、幽玄深远的作品。把人物造型和荷叶造型相结合,将覆扣的残荷幻化成古代人物的衣饰,而将人物造型抽象化并与荷叶意象融为一体。作品追求一种神似的物态之美:隐而不露,意蕴深远。
辽宁沈阳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年鉴》编委。
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人类以外许多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我希望于自身基本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生命形态和特征,哪怕它们看起来微不足道。这些对于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关注和刻画可以使人懂得更加珍爱世界和生活。
贵州遵义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器物雕塑工作室主任。
2012年至今参与“羊磴艺术合作社”;作品《后创作坊》《七塘艺术实验田》获《雕塑》杂志社2018、2019年度最佳公共艺术作品奖;作品《13亿双筷子》获2017年度国家青年艺术基金;作品《石门峰创作坊》获“27度角”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特等奖;作品《筷子项目》获“中国好雕塑·为宅雕塑”大赛最佳创意奖;作品《偶》《生》获第二、三届中国姿态雕塑大展佳作奖;作品《筷子项目——13亿双筷子》获明天当代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生》获曾竹韶奖学金提名奖;作品《偶》《筷子项目》《七塘艺术实验田》作品参加第12、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致力于当代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实践的拓展及创作理论研究。
车斗上装满了货物,犹如一座座移动的山峰,作品以手推车现成物和混凝土材料为载体,保留车斗上山峰状的意象形式,用中国传统的线器造型语言塑造山体,十二辆劳动车排列成一座座连续起伏峰峦叠嶂的移动山脉。当这些模型再次在城市丛林的公路上移动时,熟悉的情景似乎多了一份诗意。
山东泰安人,清华大学美术学在读博士。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作品曾获第42届国际泷富士美术奖、第三届深圳“琵鹭杯”公共艺术优秀作品展评委奖,第十一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银奖、第七届中韩雕塑作品邀请展优秀奖、“昆仑神韵•天工开物”城市主题雕塑大赛银奖。曾在法国、西班牙、韩国、孟加拉国参加展览,部分作品被西班牙莱昂中国艺术馆、西班牙巴塞那CCACO和合之道雕塑公园、成都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公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收藏;《惊梦》收录于《中国当代雕塑史》(孙振华著)。论文曾获第三届“中原美术”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在《文艺论坛》、《创作与评论》、《雕塑》、《雕塑年鉴》、《学院雕塑》等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
安徽蚌埠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讲师、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协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会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州市雕刻艺术学会副会长、《当代工艺》副主编、《翡翠》杂志专栏作者。
曾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第三届“丝路青年梦想汇”雕塑大赛优秀奖、2020【陈设中国·晶麒麟奖】陈设艺术品奖优秀奖;部分作品被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政府、西班牙中国艺术馆、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铜陵市人民政府、衡水市人民政府、民勤县人民政府、中国美术馆、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艺术馆、长春市净月中央公园、山东美术馆、河南艺术中心、成都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公园等政府、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策划“玩物尚志”、“玉·见未来”、“玉·见欧洲”、“玉·见迭变”等展览;出版专著《起承转合:中国传统玉器与当代雕塑》,在《美术研究》、《艺术评论》、《文艺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百家姓系列》用玉作姓,以墨成语,巧用谐音,产生辞趣,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玉雕百家姓,以闲美之物诠释物之风雅,融入吉祥祝福,彰显灵动气韵,反映时代精神,潜藏家国情怀。
曾获第四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奖”,2018 中国大学生雕塑作品展最佳材料表现奖,第七届明天雕塑奖年度奖,2020-2021年度ARTCLOUD中国SAP艺术大奖新锐艺术家奖,2010年于韩国首尔举办SUNJIN’S BAG金善珍个展,2012年于韩国首尔举办CROCODILIAN金善珍个展,2019年举办双个展“再生之环”作品展,并于昆明、北京巡回展出。作品被山东美术馆、美国 Nashua公园、首尔城北川、韩国渼沙里划艇赛场、韩国艺术殿堂、武汉合美术馆、中国雕塑学会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生活用品会演变成旧物和废品,对这些东西的处理方式通常是作为垃圾扔掉,被人回收再利用或销毁,有些销毁不了的就残留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里。它们是否也有我们所看不到的美,也许稍作加工或换个视角,这些低成本生活用品就变成艺术品,变废为美。
河北易县人。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在读博士、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学院雕塑》丛书通讯员、河北雕塑产业技术研究院副秘书长、敦煌国际设计周专家顾问。
曾获第40届国际泷富士美术奖优秀奖、“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提名奖、“从洛桑到北京”第九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优秀奖、北京设计博览会月桂奖最佳设计创新奖等,作品《五色土》收藏于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公园。曾参加Korea & China Leadership Program2017中韩领导力计划、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UCM)与格古学院(CCACO Academy)的联合培养青年访问学者项目。2021年出版专著《感知而不定名》。
作品保留藤条、棉麻的自然属性,突出材料视觉上温暖柔和的特质,运用编织、缝缀等手法,再现农耕文化生活一隅,构建温情与诗意,予人遐想、追忆与思考的空间。
福建永安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河北雕塑产业技术研究院副秘书长、凤凰艺术新势力特约艺术家。
获奖收藏:2021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提名奖;202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秀硕士学位成果奖;2020 作品《白光》永久收藏于和合之道国际艺术公园;2020 清华大学综合一等优秀奖学金——“张仃励学金”;2018 日本第39届国际泷富士美术奖优秀奖。
艺术活动:2021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2020 中国・成都【和合之道】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中和文作】——春之云汇展、上下一度——当代艺术邀请展;2019 在人民大会堂主办的“奋进新时代——大美之春春节联欢会”上代表90后青年艺术家发言、同行——京津冀当代青年雕塑家提名展、中式物语——故土追风·首届当代雕塑展、“千年虎阜”:中式物语·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2018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与入围作品展、“新时代学院风”学院新锐艺术家提名展。
一根被火焰烧灼后的枝木,表层碳化形成片片黑甲。甲胄是其对外物侵扰的防御手段与物化体现。入侵与抗争摧残的是无辜的肉身,层层防护下已看不清原本模样。希望能够通过卸甲这一行为,剥离枝木表面黑化,使得其回归原初状态。卸下甲胄,是否还能实现心间那份归园田居的祈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