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8-11 13:59:53 来源: 企鹅电竞在线-图片
在博物馆艺术馆和文物景点,很多地方都有禁止拍照的牌子,这样的规定,在智能手机完全普及、社会化媒体发达的今天,有些游客对这还是不太理解和接受的,无论什么目的,不能亲手拍一张或是来张还是不能尽兴的。
去博物馆到底可以不可以拍照?曾经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听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博物馆里拍照的都很傻!
博物馆为什么禁止拍照?在博物馆里拍照为什么傻?博物馆拍照傻不傻自己还不太清楚,但却知道有比这更傻的。首先说说博物馆五个禁止拍照的原因。
比如伤害绘画和古董表面的颜色。我国木质建筑物、字画、丝绸制品、壁画等文物都年代久远,质地相对已比较脆弱,上面的彩漆、字画等也容易褪色、脱落,拍照时,闪光灯的反复照射对其破坏很大。
因为普遍的可见光波长是在400纳米至700纳米之间,低于400纳米的紫外线能量很大,容易被物体吸收,从而使物体变质;而高于700纳米的红外线能量小,不易被物体吸收,很安全。
木材、植物、丝绸等物质都是高分子结构,含有纤维素或蛋白质,容易受光、电、细菌的影响而变质、损坏。个人会使用的闪光灯型号不一,波长有长有短,但都是低于700纳米的可见光,或多或少对高分子结构的文物有破坏。
热爱艺术的人会经常光顾博物馆,甚至成为会员或者向更多的朋友推荐。当一堆人拿着杆儿对着艺术品拍摄时,其他人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地欣赏作品了。
有时候,对某艺术品拍照的人一多,会造成交通拥堵。禁止拍照可以使得人流顺畅,并且保证大家的安全。
一定程度上,它也减少了博物馆的保险费用,因为一些摄影师会找很特别的角度拍摄,比如从阳台上捕捉画面,降低受伤的几率以使博物馆运行成本更低。
这样礼品店的书籍、海报以及明信片就成为艺术品、名胜古迹清晰图像的唯一合法来源,礼品店比门票、讲座、特展和咖啡馆的收入都要高。
有些博物馆艺术馆和名胜古迹,其藏品的价值往往上百万,有些馆藏更是价值连城,能够说是无价之宝。
然而,这些机构,往往也更缺钱,还是要不断想办法增加收入和减少相关成本,禁止拍照就成了一项策略,
窃贼或会通过照片来分析出报警系统和摄像机的位置,再找适当的机会下手。当然就现在安保来说,博物馆不那么好偷,但若发生损失不说,往往就会上头条新闻。
当然,也有人会说,个人将照片传到网上不会妨害艺术品的安全,反而会让它更加安然无恙。
因为如果更多人知道了某件艺术品专属于某个博物馆,那么即便被偷,它也特别难找到销售渠道。因此,拍摄和分享图像应该被鼓励,而不是被禁止。
有一些知识产权有相关规定。一旦作家、作曲家和艺术家具有了独家的版权,那么谁想复制这些作品,就必须支付费用。甚至版权会在艺术家死后保留70年。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博物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希腊雕像和印象派绘画已经不存在版权保护问题。所以版权更多是对现代艺术品说的,特别是借助博物馆的空间来展出的艺术品。
只要不是博物馆的永久收藏,绘画和雕塑的版权都属于艺术家本人。当然也有的人觉得,个人拍摄并上传的作品通常不会对艺术家造成影响,反而提高了艺术品的认可度及传播度,甚至增加版权持有人的价值。
其实,对于创收和版权问题并不是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应该是藏品安全问题,尤其是闪光灯对文物藏品的影响,那么,闪光灯的照射会真的造成额外的伤害吗?
对此,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藏品保护专家大卫桑德斯曾做过实验,他在将五组画的颜料分别暴露在闪光灯和正常的展览用光下。
结果表明,被闪光灯闪了四十多万次的颜料,与放置于展览照明灯光下的颜料,两者所受损害并无差异,公众使用的闪光灯对艺术品造成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所以也有很多博物馆开始调整服务观众的姿态。如卢旺达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游客在交了拍照费的情况下可以随意拍摄照片。
当然大卫桑德斯曾做的实验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文物,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光线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尤其是紫外线和红外线,能对器物表面造成结构性的伤害,促使其老化。因此,无论什么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环境都应该绝对无光。
基于众多的因素,故宫博物院院长就曾公开表示,在禁用闪关灯和杆的前提下,故宫不仅不会禁止,还要鼓励观众拍照发社交平台。但很多意外,也还是令人揪心。
2014年4月,在国家博物馆的法国《名馆名家名作》展上,第一天是允许观众拍照,但展览第一天发生了一件让大家至今都感到很后怕的事情。
在马奈作品前面,因参观的人很多,里三层外三层,有一个人拍照挡住了后面的人,后面的人叫他不要挡,手一推,把他的手机打到画框上去了,如果打在画上,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国家博物馆第二天就紧急通知禁止拍照。
所以禁止三脚架和杆儿在情理之中,因为它们不仅会造成交通拥堵,操作不当有可能损害艺术品,禁止拍照虽然大多已经放宽,那为什么陈履生馆长还说在博物馆拍照真的很傻?
在陈馆长看来,拍照有很多问题,观众进去之后,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拍照上,而忽视了具体看作品。所以,去博物馆的时候还是尽量少拍照,多欣赏多体会。
再说你拍的像素也好,清晰度也好,都不如我们官网上的图片,你到官网上下载就可以,而且你手机拍的,根本就看不清楚……你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你也傻傻地就拍照,根本拍不着,它那个网上高清像素,连每一个裂纹都能看得清楚的,你拍它干吗呢?陈馆长如是说。
其实陈馆长说的很有道理,多数拍照就是一味的想要发个朋友圈,告诉别人自己去被艺术熏陶了,实际忽略了感受真正的历史与艺术,这真的是有点本末倒置。
至于傻不傻可能就是不同的想法和体会了,但下面的事发生在博物馆,却的确让人啼笑皆非,不但让人想不到,那应该是真的傻。
曾有报道在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室里,不少游客隔着几米远向佛像投掷钱币,多尊佛像身上、手臂上被扔有面值从一角到十元不等的人民币,有些还被叠成小方块。
北京自然博物馆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其无齿芙蓉龙化石展柜内堆满了游客投放的各类纸币。而在其他一些地方的博物馆,类似现象也是司空见惯。
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一些游客存在好奇心和从众心理,部分游客还有迷信心理,认为塞钱许愿,是做功德。
另一方面,与景区或博物馆的引导和监管有关,对于投掷钱币的行为,博物馆等管理方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最后导致出现了管理破窗,不断有游客效仿投币;再者,博物馆方面不及时清理钱币,给许多游客造成了默许的错误印象。
应当说,到博物馆参观增长见识本无可非议,拍拍照也还说的过去,然而到博物馆祈福那就有走错门之嫌。
不由得让人想起向飞机扔硬币祈福的事,据说因航班被迫延误等原因,有人被拘,有人被罚钱,最多的有12万元。
本身在博物馆祈福就比较搞笑。如果再有其他意外,对文物艺术品再有损坏,那可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到时候就算没人说你傻,自己也得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