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图库 襄汾县城的蝶变在光影中定格

时间: 2023-09-28 19:58:23   来源: 企鹅电竞pc-制作

  “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心广场,其实说是广场就是宽一点的街而已,这是原来的东大街、桥西街,这是改造前的汾河……”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历史变迁,打开襄汾摄影师郝建新的图片库,翻转之间,从历史的星空中一步步走向今天,襄汾县城改革开放以来的蝶变在光影中定格。

  俯瞰襄汾县城,铁路、汾河、公路在城市中心穿过,将城市分成了东西两半,形成了“大县小城、平川县山区城”的尴尬局面。跨汾河、穿公路、过铁路,曾是襄汾县进城要道上的三个必经之坎。黑白胶卷的老照片中,络绎不绝的车辆、行人正在过铁路,隔着岁月,仿佛依然可以感觉到当年行走在铁轨上“叮叮邦邦”的颠簸。

  过了铁路就进城了。另一张老照片拍摄的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县城中心广场。从中能够正常的看到后来已被拆除的襄汾文化馆、大礼堂、塔山饭店、集贸城等建筑,和如今依然存在,已被改装成超市的百货大楼。

  站在原地,镜头转向北边,拍到的就是当时县城的唯一一条主街——东大街。能够正常的看到,当时的东大街两边大部分是低矮的砖瓦门面房。沿着东大街一路向北,大约两公里就出了县城,路边还可看到残存的土城墙。

  转向西边,又能再一次看到汾河,当时的汾河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已经看不出“母亲河”原来的面貌。

  2002年9月,横跨汾河、大运路、同蒲铁路的三跨桥落成剪彩,打通了东西城区连接的关键节点,为县城西扩创造了条件。

  “看,这张就是改造后的样子,拆除了大部分的老建筑,陆续建设了东、西富康广场、中心广场,街道两边先后建起建设银行、康祥苑居住小区、龙和花园高层居住小区等,东面的鸡鸣山上修建了东岭森林公园。”郝建新介绍。

  2004年3月,兴农路拓宽改造工程开工;2006年2月丁陶公园开工建设;2007年3月,桥西街拓宽改造建设工程开工;同年7月,县城污水处理厂奠基;2008年6月,振兴路拓宽改造工程开工;2009年3月,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奠基开工……一系列工程建设,让城市发展的触角逐渐向西深入。

  “这是我2010年拍摄的县城全景,能够正常的看到西城区已不再是一片荒地,但高层建筑还只有丁陶大酒店一座。再看这张是2016年拍的,滨河公园、景观桥、高层居住小区已全部建成,尤其是滨河公园建设,不仅改善了汾河生态环境,更让人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去处。”郝建新拿着两张照片对比着。

  2010年之后,襄汾县结合全市“一城三区”战略部署,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提出了“东提、西扩、北推进”的大县城建设思路,力争把襄汾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文化特色鲜明、城镇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新区。襄汾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

  平安大道、丁陶大道北延、振兴路北延、丁陶西路等22条城市道路扩建新建,滨河东路、省道台襄线改线建成通车,初步形成“三纵三横”城市道路格局;新建居住小区42个,县城河西住宅建设累计达215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一个城市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宜居新城;滨河公园、鼓乐广场及观象台广场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星原学校、第三幼儿园、二级汽车站等一批功能性公益建设配建完备;自来水改造工程、集中供热工程、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公厕建设等一大批涉及民生的项目纷纷落成。“十二五”期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可容纳15万非流动人口居住,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

  “十三五”期间,襄汾县继续按照全市“一城三区”总体设计和“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战略部署,做好加减法,念好建管诀,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河东老城坚持“做减法”。按照“只拆不建”的原则,着力疏解河东老城人口,增加绿地和公用面积。河西新城继续“做加法”。坚持“扩容提质”的要求,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

  “这张是去年刚改造的北大街,双向6车道,西半部分还在施工,等完工了,就与之前修建的高速连接线贯通了,再加上去年新修的陶寺旅游路,又是襄汾的一条‘大动脉’。”郝建新说。

  如今,投资1.19亿元的北大街改造工程主体完工;国道108襄汾过境一级公路改线工程和河东文体广场项目加紧筹备;县人民医院河西新院急诊区域于国庆节当天试运行……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