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这个仅存了28年的朝代却创造出我国佛造像史上的经典款式(图)

时间: 2024-06-22 07:13:08   来源: 企鹅电竞pc-制作

  2019年8月6日上午,“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我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据了解,此次展览

  考古开掘2895件(块)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 系建国以来出土最多释教造像的埋藏坑

  邺城曾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国都,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明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1957年考古作业者对邺城遗址进行了初次勘测。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北吴庄发现佛造像掩埋坑,开掘出土2895件(块)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现在所知建国以来出土最多释教造像的掩埋坑。

  2012年以来,邺城考古队通过多年的收拾、拼合,完成了200余件造像的修正作业。本次展览选取了其间的171件展品,以邺城概貌、玉石梵像、邺都款式和佛韵至美四个部分,展现了邺城佛造像的前史与艺术价值。

  “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佛造像艺术特征在这里都有呈现

  伴随着释教的本土化,邺城佛造像艺术因政治、文明、社会习俗等要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改变。我国释教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在这里都有呈现。

  展厅中心展柜展出的雕琢精美的“坐佛五尊像”,是邺城佛造像的代表作。龙树背屏及背屏上的“思惟菩萨坐像”具有典型的年代和地域特征。北魏的“双龛形石碑”、北齐的“坐佛五尊像”、北齐的“弟子立像”等展品展现了邺城佛造像的经典形制。

  公元494年前后邺城区域佛造像呈现出多种类型与特征。北魏“谭副造释迦牟尼像”体现了前期北方佛造像的雄健之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张雄造观世音像”、北魏“立佛三尊像”呈现了北魏时期“秀骨清像”与“褒衣博带”的年代风格,展现出佛像我国化的明显特征;东魏作为从北魏到北齐的过渡时期,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造像风格和造像内容都呈现了新的改变。东魏武定四年(546年)“王元景造弥勒像”中佛像脸庞已渐趋圆润,造像反面呈现了“白马吻别”的场景。思惟菩萨作为主尊渐渐的呈现,增添了新内容。东魏“思惟菩萨像”半跏趺坐于圆形台座上,背屏上雕琢飞天与倒龙,两边树干上有盘龙环绕,成为“龙树背屏”的前期款式。

  “龙树背屏”首要展现北齐时期造像,造像背屏由两株相交的菩提树构成,是邺城佛造像一起的体裁,在我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史上别出心裁。龙树背屏的方式首要呈现在邺城及周边区域,有的半圆形背屏上简略勾勒出树叶形状,有的则选用镂空雕琢而成,两株交互环绕的菩提树树冠层叠镂空,上面还装修有龙、塔、飞天、璎珞等。这些造像首要制造于北齐时期,雕琢技法纯熟,高明的技艺令人惊叹。此类造像有“坐佛五尊像”“坐佛七尊像”“弥勒五尊像” “双思惟菩萨像”“思惟五尊像”等,工艺精深,类型多样,不少还有保存杰出的彩绘和贴金。

  据我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利群博士介绍,“龙树背屏”造像是北齐佛造像的典型款式,该款式的佛像在北齐消亡后便完全消失,仅呈现了28年,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本次展览以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像精品为主体,探讨了邺城佛造像艺术在北朝时期产生的演化进程。展览由我国国家博物馆与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一起主办,河北省临漳县人民政府协办,是继“江口沉银”“礼出东方”“汉世雄风”等展览之后 ,国博再次携手当地文博单位一起举行的考古开掘展览。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