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青年雕塑家丨卢征远

时间: 2024-05-30 08:20:40   来源: 雕塑

  作为新一代艺术家的代表,卢征远始终对抗固化的创作样式和方法,作品触及雕塑、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他时常关注日常的生活现实,关注那些处于边缘地带或不容易形成界定的事物,寻找在日常经验与难以言说的感知间的艺术表达。

  《过去的马上就要来临》系列作品,共5件写实的汉白玉雕刻,蓬松却饱满的「抱枕」,藉由下陷的印迹,暗示了刚经过重压而尚未复原的状态,在枕面凹陷处上头,各摆放了一片真实轻柔的羽毛,质性呈现因而有了轻与重、硬与柔、真和假⋯等反差对照的效果,而语境的阅读和诠释也同样出现了开放性、多义性和遐想的空间,例如:这片羽毛是否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暗示了某种真正具有影响作用的角色、或左右世间大局的力量。或者,它象征了超脱宰制性的系统,而悠然在外的一种心志与态度。

  《谎言》是两张一组的摄影作品,一张拍摄的是真花和真水果,另一张则是假花和假水果,两张照片并排展出,让观者自行检视和分辨真伪。现场展示,乍看两者似乎互为镜像,细看除了从中找出一些不同的端倪,例如:在真的花果照片中,可以从一些残缺、不完美的痕迹,看到生命的存在;在假的花果照片中,却因为一切完美无瑕,反而显得虚假而了无生趣,这两者的对照和检索,也因此呈现了一种吊诡的讯息和哲想的意义。

  在《彼岸》装置中,北京建筑工地捡回的钢筋、水泥管、残石等,经过艺术家的雕塑和霓虹灯的后置包装,绚丽的光彩从拟文明废墟的现场奇幻射出·以此启动“昨日遗弃”与“明日发展”的关联,营造了一种想象无限的空间。弥漫现场的的名牌香水气味,似同步加强着“及时享乐”与“末日废墟”的启示气息,但白色霓虹的线性涂鸦,虽闪耀醒目却读不出任何的内容提示与文本意义。此中一切对象元素,艺术家在捡拾的当下都做了物料编号、地点标记和影像记録,展览之后各将被送返原地,并尽可能还原其原初面貌。这个“废弃物变身为美术馆堂皇展出的艺术品叫再次变回原废弃物”的过程和仪式,验证了概念之于对象,是能因语境转化而呈现纷异意义的。

  一组相邻的文字都是用对方所指的颜色呈现的,例如英文的「red」或「RED」搭配的却是绿光霓虹,而「green」或「GREEN」闪烁的则是红色光芒。在此,视觉符号与讯息文本的矛盾,以 不同的版本重复出现,除了搅乱观者既有的认知,也挑战着人们看待问题或进行判断的模式,例如:这里的文字和灯光,到底哪方弄错了?这是一个有意「指鹿为马」的强迫性系统吗?或者, 这根本就是另外一个符号和文本的编码系统,它有自己的对应逻辑,而没有所谓对错的问题!

  《浪》是一件结合圆弧形空间的声音装置作品,墙面和地面布满了不一样的尺寸的喇叭,每隔一段时间,这些喇叭一起发出不同的呐喊声,在圆弧空间能让声音聚焦的中央地点,放置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盆中清澈透明的水,随着四周传来声音,而形成了水面上细微的颤动的波浪。就变现机制和现场情景来看,一是将无形的声音转为有形的悸动,二是用贫穷艺术的基调生产出一种抒情自然的联想,三是赋予这个城市中的种种元素自由联想和开放解读的机制,例如:这些大大小小的喇叭,或许代表人微言轻的一个个生活大众,也可能指涉一次次众说纷纭的社会事件,但也正式因每一个单体都发出来声音,而得以让议题浮现,并汇聚成一种集体的、能动的力量。

  这个奇妙的展览每天都在一直在变化。所有人——包括艺术家(卢征远)、策展人或者我们——都无法确切地知道展览每天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最后呈现出啥样子。本展,包括它的最后期限、制作、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都是对一个纯粹的中国新兴艺术家聪明才智的测试。

  变化,是人最基本的生存体验。这84件作品就像是在UCCA里生长出来一般。让我们共同来见证艺术的发生。

  “合作公社”艺术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第二届CAFAM未来展”委托,由艺术家卢征远创立,一个依托网络集艺术的创作、传播、销售、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公共艺术项目。公社在展览期间每天公开征集的“材料”和“概念”作为创作原料,再将其创作完成及展示销售。(按规定的二十四小时时间内随机抽签选择,第二天由艺术家当日完成作品,并网络和现场销售。每天滚动循环,全程现场及网络同步公开)。所获得销售收益“提供者”、“公社”、“销售平台”分享。

  是当前手机社会化媒体时代最重要的工具。通过,人们利用微信朋友圈等各种软件进行着自我塑造、身份塑造与互联网化交往。本着“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的目的,为增强“艺术北京”活动的现场互动性,我们将在798园区内部举办“798全民节”,以此用当代艺术的方法来丰富群众对艺术的观看体验,增强艺术互动,提升观众对当代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艺术节”以凤凰艺都画廊为活动举办中心,并辐射到798园区内的其他公共活动区域。观众可以从画廊领取杆,对798园区内的各种公共雕塑、景观以及合作的艺术空间活动进行。观众还可以领取到由艺术家卢征远设计的“指导手册”,按照地图所标识的景点,以及艺术家所建议的方法来进行。“节组委会”将会在本次展览即将结束的时候,举办大型评奖活动。选出最优秀的几位者,为其颁发奖品。

  [跨越大洋巡展——卢征远哥斯达黎加个展],哥斯达黎加当代艺术馆,哥斯达黎加

  [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中间美术馆,中国北京

  [在路上·2013——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关山月美术馆,中国深圳

  [CAFA教师——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北京

  [青年艺术100,北京地坛公园],广州锦汉展览中心,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中国北京,广州,上海

  [你说最远的漂泊是在这座城里陆续和人们擦肩而过],南通中心美术馆,中国南通

  [向前一小步:当代青年实验艺术邀请展],798创意广场艺术馆金属库,中国北京

  “在当代艺术形态的探索中,卢征远有自己独到的切入点。他很关注日常的生活现实,能够敏锐地去感受那些处于边缘地带,或者说不容易形成界定的事物,他的这种关注点使他的观念始终在艺术与生活经验的这个地带穿行。与此同时,他更对物质材料的转换感兴趣,由此在大量的作品中运用不同的媒材和不同手法。物质材料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对于物质材料的体认,在卢征远那里,既是与物质材料的物质属性相关,又与物质材料的文化属性或者说社会属性相关。他一方面在观念层面上对物质材料的社会属性进行转换,一方面在视觉层面上对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进行转换,使作品不再是原有的属性,而是一个个让人感到新颖而陌生的“替身”。”

  毕业后他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做艺术。2010年上半年,他将自己在工作室里用 50 天时间完成的 50 件作品,在泰康空间的“ 51 平米”做了展示,首次向艺术圈宣告了自己激进的工作方式。 2010 年底我策划他在尤仑斯空间做“ 84 天 84 件作品”时,在将“规定的时间里,每天一件作品”从概念和过程诸方面做了更精确更严密的思考后,他将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放在博客上,在大家的眼前一天一件作品地做出来。年轻的他,不把金钱看得多重要,而是将艺术,将自己艺术的未来发展,将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看的更重。卢征远持续活跃在北京当代艺术年轻艺术家的圈子里。下一步他的工作,也许还会持续高强度的“每天一件”,也许会平缓地将视线集中在某一、两个艺术主题上。经过观念艺术锤炼的他,未来的艺术道路宽广的很,我们只是需要拭目以待。

  作为新一代青年艺术创作的重要代表,卢征远承接了自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激烈变化的命运特征,而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形势新问题其创作宗旨又必须兼顾时代精神和独树一帜。这个从学院雕塑系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首先并不在乎于媒介的专业关注或者固有的学术边界,而是以尽可能的参与性去凸显实验的快感和保持多样的可能。为此,卢征远的创作更像是一个开敞的结构,这里既有媒介载体的彼此混杂又有创作方法的相互宽容,以致于他的作品序列如此纠缠且总有一种齐头并进的感觉。近年来卢征远更是精力充沛地穿梭于雕塑、装置、绘画、行为、影像之间而形成了多个领域的实践进展,与此同时他也有意识地模糊各自领域的边界将其「混为一谈」以此结构出种种的「创作奇观」。此外卢征远也以积极的态度将自己的创作直接针对具体的展览空间或者展览项目而非工作室的私人场域,譬如 2012 年「上海双年展」和「深圳雕塑双年展」的参展作品,艺术家更愿意从展示意义的角度和公众互动的立场来反观自己的思考路径,将原先创作的自我开放性逐渐转化为观念阐释方式的公共性立场。

  出生于1982年的卢征远,是近来中国大陆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卢征远 2006 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随后继续随隋建国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2009 年毕业留校任教。长期而严格的训练,造就了卢征远高超的雕塑技艺。但是,卢征远的艺术探索,并没有局限于雕塑领域。他的艺术触角,深入绘画、装置、影像等所有的领域,在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卢征远用他的多样性,挑战有关艺术的固定身份和风格。卢征远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是那么清晰和精准,但是当我们将他的全部作品集合起来时,却得不出一个完整的卢征远的身份和风格。没有人能够用一句话对卢征远和他的艺术做出界定,他总是在挑战自我,挑战身份,挑战风格,他希望用积极入世,达到消极出世的效果。 2010 年 11 月,卢征远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做了他该年度第三个个展。在此之前,卢征远已经在马蕊乐画廊和泰康艺术空间做了两个个展,展出了他的绘画、雕塑和装置。一个不到三十岁的艺术家要在同一年度做三个重要个展而不重复,这看上去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卢征远,却出色地完成了。他把展览本身做成了一件作品。在 84 天的展期里,他每天完成一件作品。直到展览闭幕那一刻,全部参展作品才告完成,开幕就是闭幕。这次展览成为该年度引起轰动的艺术事件,让卢征远这个青涩的名字,在艺术界迅即成熟起来。

  卢征远的作品中也充满着艺术史“文本”,比如《无穷》显然和达芬奇小时候画鸡蛋的故事有关,中国多本小学课本都用这一个故事来强调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而这种基本的要旨是细微观察并捕捉不同鸡蛋的造型。但这一个故事肯定是后人杜撰的,除了有违史料之外——瓦萨里记载列奥纳多第一次去老师韦罗基奥那的时候,技艺就已经好得让老师惊叹,后者甚至就此搁笔——更关键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还没有在建立起把写生作为美术训练方法的观念。即使在后来的美术学院的教育中,写生基础训练的对象也是古典时代的雕塑,因为古典写实美学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理想美秩序,而不是自然主义地去再现鸡蛋这种俗物。有趣的是,卢征远把这个杜撰的故事重新演绎了一遍,但却使这一个故事脱离了其本来的用意,最初他是对物写生,而之后则只是一张张地临摹之前的写生结果,与达芬奇的故事不同的是,卢征远的目的是使每一张画中的鸡蛋都尽可能的一样,虽然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如果说这件作品是在讨论写实的观念的话,那么另一件与此相关的作品则是在揶揄风格及个性的概念,他邀请一个毫无专业训练背景的人去“临摹”——虽然作者毫无临摹的概念——不同艺术名作的图像,使得它们被改造成尴尬地处在同一种风格下的作品。”

  他作品中所具有的荒诞性,来源于日常生活中被人遗忘的经验,却通过当代艺术体制的“正喻”,让荒诞本身被加倍放大。艺术体制越严肃认真地处理问题,就越显得捉襟见肘,首位难顾,他的作品也就越发指向那些被艺术忽视了的,甚至有点无视的荒诞日常。这种状况使得他的作品总是让人看上去“一眼道明”,却又难以张口;批评家们总觉得其作品似乎看上去“浅显易懂”,却又在他所散布的逻辑迷宫中不知所措。逻辑上的自洽与循环,视觉表面与真实意义左右互搏,构成了他作品中都有的张力,也构成他作品的谜面与谜底。而只有这种荒诞与谜语的特性,才是继承了堵上的智慧传统,而非“广义达达”中的那种喧闹轻浮。

  早前的实践中,卢征远曾在100天的时间里每天创作一件作品,对日常之物精微细致的敏感体察,使艺术家建立了极其个人化的艺术特质。从观者的视角来看,卢征远的艺术实践貌似是非常驳杂和纷乱的,日常生活中目光所及之物,都成为他取材和形塑的对象,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卢征远艺术中最内核的精髓,艺术家真正弥合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缝隙,创作触角的拓展和日常性的挖掘,则彻底践行了人人都是艺术家,什么都能成为艺术品的观念原旨。在光与物彼此映照的交合处,我们洞见的却并非仅是冰冷漠然的物理世界,在这里,艺术家努力达成着对事物本质更深层次的探究和认识,其中满溢着略带体温的思想气息,这不光是艺术家对物的思辨和参透,更是面对自我内心的结果,面对自我是艺术最本真的境界。

  与现实分离,精雕细琢,更关注于个人感知,是新一代中国艺术家的艺术中的一种常见的 元素。 如今他们强调个体 , 更多地使用概念化创作手法。从马克思主义者的角度来分析,艺术总是相对的,取决于社会的经济结构 ;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大家可以明白,为什么在 2010 年工作着的年轻艺术家代表艺术的新纪元。新一代艺术家们的主题 , 不再是社会与集体。第一次,这一代人发现了自己的重要性,自己的个性,并以一种辩证的形式强调个体而不是集体的重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文艺复兴”时 代,用句时尚且实用的话说,是思想的革命。慢慢地,没有大声喊叫,没有受伤,艺术实践的特点在慢慢改变,整个文化也在改变。

  这个奇妙的展览每天都在一直在变化。所有人——包括艺术家(卢征远)、策展人或者我们——都无法确切地知道展览每天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最后呈现出啥样子。本展,包括它的最后期限、制作、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都是对一个纯粹的中国新兴艺术家聪明才智的测试。变化,是人最基本的生存体验。这 84 件作品就像是在 UCCA 里生长出来一般。让我们共同来见证艺术的发生。

  节选自《84天84件作品》杰罗姆·桑斯/文(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

上一篇:【48812】国际美术馆国际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下一篇:寺庙宗祠常见石雕积德行善碑(多图赏识)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