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匠】民族风范 家国情怀——著名雕塑家刘万琪及其艺术简述

时间: 2023-12-04 12:22:23   来源: 雕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云贵高原上活跃着这样一位雕塑家——他先后毕业于四川美院、中央美院,接受了现代艺术思维并掌握了成熟的雕塑创作与表现技法;因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原因,他由四川客居贵州,在华丽深厚的巴蜀文化浸染下接受了神秘多彩的贵州文化,把在贵州的生活感悟自然地表达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凝练、含蓄、隽永的生命内涵;他在向西方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雕塑模仿的时代大潮中,独辟蹊径,开始了具有独特形式和观念方面的探索,以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地域文化特点,形成了当代艺术与民间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原始主义风格,成为中国雕塑阵营中具有自觉意识、本土符号的艺术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贵州地区雕塑艺术的发起者与布道者之一,在西南的雕塑荒漠竖起了雕塑艺术的大旗,培养了大批的艺术新人。

  2014年末,本人曾到刘万琪居所拜访,得以有一面之缘。2015年,刘万琪与研究生李俊一起到北京,曾陪其参观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拜访曹春生,并到华日青铜铸造公司考察。行谈坐卧之间交流甚欢,相处融洽。2016-2018年间,偶有电线年初秋,应邀赴贵州采访刘万琪,在其寓所盘桓数日,深度了解了刘万琪的作品创作及思想情况,甚为其八十而立的壮志所折服。孔子《论语》有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是教我们认人识人的三个步骤。籍与刘万琪五年之交往,最近赴贵州访谈期间的同室食宿相处,以及参访录音和他赠与的画册,触景生情,睹物思神,特将对刘万琪的整体了解与认识汇成文字,对其做一素描式的勾勒,以供业界及方家评鉴。

  由于父亲喜欢书画,偶尔也作雕刻,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刘万琪自小受其影响,对艺术造型发生了兴趣。他经常用手中的泥捏制鸡、鸭、狗等家禽动物,逐步掌握了扎实的雕刻技艺。后来在时任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的伯父资助下,考取并读完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业。1956年毕业分配至贵州省群众艺术馆从事群众文化培训和宣传工作,他对深邃神秘的贵州文化发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在把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理念与风土人情当做创作题材。1958年下放到贵州平坝羊昌劳动锻炼,期间为当地民众培训素描速写,积累了创作素材,也进一步加深了与贵州文化之间的关系。1959年以西南地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院雕塑研究生班,在导师刘开渠、付天仇、钱绍武等人的指导下,系统掌握了雕塑创作技法。19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继续回到了贵州省群众艺术馆工作,常年下乡深入调研民间美术,接受民间传统文化的浸润。对少数民族挑花、刺绣、蜡染、木雕等工艺的学习与了解,成为他后来雕塑艺术的创作源泉。他组织举办了业余美术培训班,对传播美术教育、提升当地人民审美起到了一定作用。1985年调到贵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与著名雕塑家田世信组建雕塑系,真正开始了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雕塑创作的“两栖”工作。1989年与田世信联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受到刘开渠、华君武、曹振峰等业界专家的肯定。1995年,参加由文化部组织中国雕塑家城市雕塑考察团赴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考察和学术交流。1997年,赴美国考察城市雕塑和学术交流。2004年,随中国雕塑家代表团赴比利时参加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展开幕式,出访法国、荷兰、德国考察城市雕塑和学术交流活动。期间,他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并成为多个全国重要艺术团体的知名成员。

  1982年《苗女》经全国美协评选参加法国春季沙龙美展,中国美术馆收藏;20余件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贵州民间工艺美术新作展”,中国美术馆收藏1件。1983年《冬冬》在美国纽约、华盛顿展出,国际友人收藏。1984年《哥俩好》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获铜奖,中国美术馆收藏。1985年调贵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89年《山寨女》获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同年获《刘开渠根艺奖》评委特别奖。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田世信、刘万琪雕塑展”,中国美术馆收藏6件,国际艺苑收藏20余件。1992年,作品由文化部外联局收藏并送西欧四国展出。1993年《风》《竹刻》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海峡两岸”雕刻艺术交流展,在中国台湾展出。1994年《鹏韵》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1995年,作品参与由全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展出。2000年《五彩世界》参加首届中国雕刻艺术节。2002年《踏歌行》参加北京国际城市雕塑展;《大山里的故事》参加西部风在巡展。2003年《秋韵》参加“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雕塑精品展”,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展出。2006年《激浪》入选2008年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大赛,在北京、天津、西安等城市巡展;《绿色的梦》参加贵州首届雕塑作品展获得“杰出贡献奖”。2008年“刘万琪雕塑作品展”在贵州博物馆展出,《踏歌行》捐赠贵州省博物馆。2014年6件作品参加“贵州首届雕塑精品展”“上海南京路雕塑邀请展”。

  数十年来,他获得了各种荣誉,包括:2006年《激浪》入选2008年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获得优秀奖;《绿色的梦》参加贵州省首届雕塑展获“杰出贡献奖”。2014年,他与艺术家田世信一起获得“学术贡献奖”。2019年,被《雕塑》杂志提名中国雕塑领域的“国之巨匠”评选活动。

  作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领域中一位出众的智者、雅士,刘既有李白月夜独酌时低吟“对影成三人”的潇洒情怀,又有苏轼赤壁怀古时感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傲然风骨。从艺70年来,无论是在辅导基层群众艺术的工厂农村,还是在大专院校的专业学习或者教学活动中,以及应邀出席各类艺术展览、开幕式、研讨会等活动期间,刘万琪都不忘“搜尽奇峰打草稿”,师法造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从民风民俗中挖掘并提炼艺术品位,在不断地追寻、探索中提高个人的艺术成就。他的艺术创作并非是对生活经历和风土人情的简单记录,而是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其中,流露着生命的律动和悲怆的情怀,散发着顽强的生命意志与隽永的诗意情怀。以其在金属雕塑、木雕木刻、陶瓷艺术、彩墨绘画等艺术领域的辛勤探索,形成高古凝重、意境典雅、独具浓郁的成熟风格,在创作优秀作品、培育艺术新人、传播贵州人文等方面的重要成就,必将在中国当代雕塑史、艺术教育史上占据突出的位置。

  它的主要文化特点体现在民族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剪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方面。这里有被誉为贵州文化源头的“夜郎文化”,明代朱元璋屯兵形成的“屯堡文化”屯堡文化,王阳明格物致知、农场悟道而成的“阳明文化”,包括黔剧、花灯戏、侗戏、布依戏和傩戏在内的等戏剧文化,杉皮房、吊脚楼、石头寨、鼓楼、风雨桥,成为中国建筑界的一朵朵奇葩。贵州少数民族讲礼仪,重情感,强调人际关系的和睦与相互尊重,沿袭着许多古朴优良的风俗习惯。这些关于贵州的文化因子深深吸引着原本受巴蜀文化熏陶的刘万琪。他长期专注于对贵州历史、文化、地理、人文以及社会现象的解读,深度挖掘贵州的乡土化因素,融入对贵州人民的情感,在本土文化体质、审美价值观等特性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

  其中,1959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的学习和1985年到贵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是两个关键点,能成为划分他艺术人生经历四个阶段的重要节点。

  包括他少年时期的自学,四川美院读书期间的初期学习,分配到贵阳群众艺术馆做宣传工作,下放到贵州平坝羊昌劳动锻炼期间的创作。期间,他组织举办了业余美术培训班,对传播美术教育、提升当地人民审美起到了一定作用。艺术上,他积累造型基础,学习艺术理论,对贵州文化的。

  包括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的学习,毕业回到贵阳群众艺术馆工作,到贵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之前。期间,他常年下乡深入调研民间美术,接受民间传统文化的浸润,对少数民族挑花、刺绣、蜡染、木雕等工艺的学习与了解,这成为他后来雕塑艺术的创作源泉。这段时间内,刘万琪逐步解决了艺术与生活融合的问题,把创作技法、艺术观念和本土文化、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雕塑语言与艺术风格。

  他调到贵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与著名雕塑家田世信组建雕塑系,真正开始了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雕塑创作的“两栖”工作。刘万琪在原有基础上开始新的探索,寻找新材料、新手法、新形式。此阶段历经30多年,跨度很长,虽然刘万琪创作了各类形式、各种题材的艺术作品,很多作品参加了包括全国美展在内的多个艺术展览,也获得了各种规格的奖项,标志着他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一生作品无数,荣誉可观,但在刘万琪看来,未来的路还有很远。他认真地表示:“到现在为止,我最满意的作品还没有创做出来”。为此,他立下了八十而立的志愿,希望突破自己,重启自己的艺术人生。

  可以说,刘万琪的雕塑艺术作品反映出了中国雕塑的文化内涵、艺术本质与精神品位,他在忠于写实思维的基础上力求雕刻技法的变化与改良。他严格依循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因素,一直大胆地在创新性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技法方面的探索。刘万琪雕塑中的个人风格不是随心所欲做出来的,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渊源与理论基础之上的,体现出的是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个性与才华。分析而言,这源自于他对雕塑艺术本体这的认真研究与探索,对贵州地区民族文化深入透彻的理解与研究,对社会、自然与个人经历的充分领悟,这些是赋予其艺术生命及内涵的基本要素,有助于他冷静清醒地审视自己,同时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把艺术风格问题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为了表现对象的神似和神韵,他有时大胆舍弃形似,充分的利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等。巧妙处理面部与别的部位的关系,使它们之间相互呼应、相互映衬。他着力于人物眼神与面部表情的表现,以发掘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别的部位的处理看似简略、漫不经心,但它们贴切地服务于整体形象。塑造手段别具匠心,通过繁与简、精细与粗疏的变化,赋予形象以韵律与节奏,也使整体形象更为流畅和富于表现力。

  他有一件曾被著名文物鉴定大师王世襄大为赞赏的作品《牧童水牛》,用竹筒来作立体圆雕,可谓是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作。由于竹竿体圆中空而有节,只适合裁剪成筒。两节之间材料不过尺余,在创作上是很受限制的,传统雕刻多以笔筒、香筒、臂搁、扇骨形式来创作。刘万琪大胆地把牧童刻得比水牛还大些,让牧童趴在牛背上,两手撑住下巴,憨态可掬,使人忽略了大小对比的失实,而只觉得活泼灵动。短短的竹筒经过寥寥几刀处理,简化细节,传神写意。这种因材施艺的手法让看惯了传统竹刻的王世襄觉得耳目一新,认为“和传统的作品迥然不同,超出了我意想所有”“是成功之作,从传统的雕刻来说,则是可贵的突破”。这种客观上的限制成为了他主管创造的艺术契机,体现出刘万琪善于观察领悟、勇于创新以及对材料的娴熟把握。

  他曾对贵州省民间陶瓷的代表性品种牙舟陶有浓厚兴趣,一度从事牙舟陶的研究与创作。他充分的利用釉的色彩及流动性特点,烧制出清秀隽永的色彩特点,对于牙舟陶中工艺美术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以八十多岁之躯,亲自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基地考察调研,实地创作出了一批陶瓷艺术作品。其中,以仕女题材的青花瓷艺术为代表。望穿秋水的目光、宛如烟云的发髻、婀娜多姿的身躯……使他的每一件青花瓷艺术作品都成为极具诗意的优秀作品。

  ”在刘老师影响下,刘万琪对林风眠及其艺术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究,运用到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刘万琪的青花瓷雕塑人物创作中体现着一种浓郁的“文人画思想”,受古代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隐含有着林风眠的艺术趣味,传达着古典式的审美境界和精神追求。他在胎体上薄施釉色,通过对古代仕女题材的绘画上实现自我精神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自由、物我两忘的诗意境界,营造出新时代的文人特质。他的青花写意人物,以意写之。其对意的自觉强调,集中反映在对“意”的艺术主张上。他的写意,不是随意涂沫挥洒,而是作为一个雕塑家借用绘画与陶瓷艺术的语言形式,表现自己在民间传统文化浸染下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感受。对他而言,无论形式语言如何变化,追求实现民族文化思想的最高审美理想是不变的核心,也是立足之本,所有造型法则、色彩语言、笔墨形式都为其服务的。他历经多年创作出的一系列青花瓷艺术作品,正是在民间传统文化思想的统筹下形成思想、情感和形式的统一。

  如果说少年时期受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弟子也是女婿的萧建初启蒙,他产生了对绘画艺术的兴趣,那么使他的绘画艺术步入正轨的则是后来的“偷师学艺”。虽然贵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但在国画领域也是名家辈出,其中就有两位风格独具的艺术家,一位是宋吟可,另一位是王渔夫。他们虽然年长于刘万琪几十岁,但对这个有着独特艺术理想的年轻人格外爱惜,成为忘年之交。刘万琪长期与他俩友好相处,在交流、观摩中认真学习他们的笔墨技法,领悟他们的创作精神,借此提高个人的绘画水平。虽然后来两位老友分别故去,但刘万琪的绘画艺术却已根基深厚并开始茁壮成长,成为承载他艺术情怀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年7月,20余件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贵州民间工艺美术新作展》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11件。

  同年10余件作品参加武汉电视台创作的《中国竹刻》影视节目,该片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友行,并荣获2003-2004年度影视节目国际交流专项奖。

上一篇:雕塑《江山多娇》:绿水青山的诗意表达
下一篇:寺庙宗祠常见石雕积德行善碑(多图赏识)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